找到相关内容609篇,用时1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顿悟入道要门论》浅释(2)

    一智?答:眼耳鼻舌身,此五共成成所作智。第六是意识,独成妙观察智。第七,独成平等性智。第八含藏识,独成大圆镜智。  问:此四智为别为同?答:体同名别。  问:体既同,云何名别?既随事立名,正一体之...作用。法相宗认为,受蕴在前六,想蕴在第六,行蕴在第七,识蕴在第八。五蕴总归为色法和心法(后四蕴为心法),它表示世界万法由色心二法或五蕴因缘合集而生,并无实在的自性。  问:经云,二十五有,何者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14862085.html
  • 佛教的和谐伦理思想研究

    能了知一切事相的平等,特别是自身和他者的平等,能够生起大慈悲心;转第六为妙观察智,依此智而能善于巧妙观察事物,并根据人们的认知能力向大众演说宇宙真谛,令其开悟;转前五为成所作智,依此智而能成就利益...分析,有四重层次[10],最低层次的是肉团心,实际上是生理意义上的心脏,第二是缘虑心,即唯识宗讲的八种识,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、阿赖耶识,此八通过“缘虑”作用而形成...

    董群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21462115.html
  • 纯正密典研究

    有漏的“九”转变为大日如来的“五智”,即转第九识阿摩罗识为法界体性智,转第八为大圆镜智,转第七为平等体性智,转第六为妙观察智,转前五为成所作智...以下特点:(一)以“六大”为宇宙的本初和密法的根源。认为密教中的胎藏界是由“六大”中的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构成的,而金刚界是由构成的。(二)以大日如来为...

    陈士强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24562142.html
  • 净土科学观-极乐世界的依报与正报

    二种障,这两种障碍了我们无上正等正觉,所以必须要把它断除。  断了二种障,那就转识成智了,那么这个多少要懂得一点唯识学,就很容易明了。要“转前五为成所作智”,就是眼耳鼻舌身识,眼识、耳识,乃至于身识,这个前五成就所作的智慧的作用。“转第六”,第六就是意识,我们现在把它当作心,实际上还有个妄心,把它一转变,变成“妙观察智”。因为这个第六意识,善于分别,它一转变就变成妙观察。第七,它是一种执著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130062630.html
  • 启绝学于再生 显悬壶以济世——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微

    论典多由第八、第七第六的次序予以展开,如《唯识三十颂》等。这种由深至浅,由难至易的次第,往往拒非上根利机者以门外。但太虚大师的唯识学诠释,则是根据人们认识规律,由浅至深,由易至难,从六到八...、生理变化、社会实践、认识过程中的中枢地位。没有心作用,一切存在和活动都无意义可谈,也无价值可言的。一切意义和价值的判断、分别、成立,都是心识作用的结果。这就是唯识学向我们揭示的真相。不管唯识之“...

    金易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25762986.html
  • 大日如来的精神与内涵

    而万行则是以普贤、文殊、观音、  弥勒四行菩萨来表现。所以,大日如来与四佛四行菩萨综合起来,就  代表中台八叶九尊,象征著人的“九”。〈前五是眼、耳、鼻、  舌、身,第六是意识,第七是末那,...意识作用─大。因为,这个世界若没有你来觉受,还存  在吗?  就自然界而言,空间是空大,温度即是火大,流动的即是风大,  依住即是地大,水份即是水大。  以人体言之,身体肌肉即是地大,体温即是火大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12063170.html
  • 唐君毅《佛学中之唯识宗之哲学》

    唯识论中之八三性与四缘  第三节 实我实法之否定与缘生  第四节 境不离识  *第五节 众生各有阿赖耶识义及阿赖耶识与种子之关系  *第六节 妄执之起原与执我  *第七节 根本无明与转识成智  *[按...第六,此即通常所谓意识。意识之境,遍一切法。其中包涵实法,如前五识境之色声香味触,亦为意识所缘[注:此缘,为缘虑,即认识。意识所缘,即意识知。缘之另一义,为条件凭借,略同于今所谓“因”。]。但意识除缘...

    唐君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75563332.html
  • 成唯识论之初能变八段十义注释

    所谓的因是善恶,果唯无记。有情的总报必定是无记的,所以才能受善恶的引业牵引,轮回三界九地,酬感苦乐果报。  二、不断:不断就是相续的意思,一切有情的总报,必定是相续不断的,如前五的不恒起和第六在五...中,前五识虽具有业果一义,但却不是恒时而起,不具不断义,色界二禅便无五,不具遍三界义;第六识虽具有业果和遍三界二义,却不具备不断义,因为在五无心位,意识是不现起的;第七虽然恒时不断和遍于三界,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11764037.html
  • “唯识无境”初探

    等五第六意识以及第七末那(自我意识),当生起觉知作用时,称为现行,或转识,这是因为前七的发生现行(即人类的一切活动现象)必须有种子作为亲因缘才能产生(有因必有果),而种子的聚集名为阿赖耶识,...质境,如第七识缘第八识见分为本质,所生相分一半是能缘之影像,一半是所缘之本质。诸识之中,前五和第八识缘性境,第七只缘带质境,唯有第六意识能遍缘此三境。从“唯识无境”认知原理来看,唯识学上区分三类境,...

    徐湘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14565081.html
  • 释藏青:中国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概况(3)

    、意六根,与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尘相对,六尘作用于我们的六根,形成为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、这六,加上第七即末那的自我意识与第六的分别为时已意识,透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官的...。六祖法宝《坛经》为禅门要黄,现在我们依《坛经》略说此义。五祖弘忍对六祖慧能说:“不本性,学法无益;若识本心,见自本性,即名丈夫、天人师、佛。”此心即自性清凉心,自性乃众生本具之佛性。六祖于开坛...

    释藏青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42065209.html